海洋内波与混合
方向简介

提出一种针对Sentinel-1A超宽模式交叉极化图像的风速反演方法
2020-02-26(348)次
海面风场是海洋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海洋学的重要研究参数,随着具有高分辨、全天候和全天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观测海面风场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同极化(VV或者HH)的SAR图像相比,交叉极化的SAR图像能够不依赖外部数据得到热带气旋下的海面风速大小。本研究针对欧空局(ESA)的Sentinel-1A(S-1A)超宽模式(EW)的VH极化图像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速反演模型。研究中使用了2016年飓风季十九幅S-1A图像和SMAP辐射计的匹配数据,并将所有数据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每一个子条带内归一化雷达截面积(NRCS)、海表面风速、风向和雷达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一个经验反演模型。为了修正每一个子波段中心和...
海浪与海气边界层研究
2020-02-26(1709)次
海气界面的动量、热量、和物质通量交换是海洋与大气之间重要的物理过程,在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海气界面处的感热、潜热交换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交换对于气候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动量交换则产生了海浪,海浪反过来又对海气界面动量、热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准确参数化海气界面各物理过程对于相应的理论、观测乃至海洋-大气耦合数值模式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基于此,本年度针对不同波浪状况下海浪对于海气界面边界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给出了风浪情况下动量通量随风速、海浪状态的变化关系。但近年研究显示,分布广泛的涌浪给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的准确参数化带来较大问题。针对该...
北极波侯研究
2020-02-26(569)次
北极海浪是重要的北极环境要素,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的减小会增大风区,进而为海浪成长为更大的波高提供条件。卫星高度计所观测的风速和波高资料因质量可靠、时间跨度长(至今已达30年之久),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波候研究工作中。本研究以20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1996-2015)为依据,研究了北极海域内夏季(八月和九月)海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受冰岛低压、北大西洋风暴带以及涌浪入侵的影响,大西洋一侧的海况要明显强于太平洋一侧。整个北极海域内波浪和海表面风速在过去二十年的变化趋势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年际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拉普捷夫海,海浪平均以每十年0.1-0.3m的速度增长(显著性水平为9...
海冰覆盖海域海浪传播研究
2020-02-26(323)次
极区海浪对于两极的海洋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海浪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两极地区海洋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选取普适性、应用性较强的粘弹性海冰-波浪模型来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数值模拟,全面阐明了海冰参数、波浪参数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南极海冰边缘区两次实地考察(Doble Wadhams, 2006; Kohout et al., 2014)的冰区波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植入粘弹性海冰-波浪模型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 III进行数值追算,通过源项分析发现局地风能输入、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对于海冰覆盖海域海浪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针对高频波动和在大风天气下,这两项机制对于观测到的表面波衰减系数有重要影响。这两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