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内波与混合
方向简介

全球海洋亚中尺度涡扩散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参数化研究
2025-08-13(13)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发表了题为“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parameterization scaling of submesoscale eddy diffusivity in the global ocean”(《全球海洋亚中尺度涡扩散系数的时空变化与参数化标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全球海洋亚中尺度涡扩散系数(Ksm)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混合长”思想提出了Ksm的参数化标度,为亚中尺度水平输运参数化方案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亚中尺度过程在海洋热量、盐度等示踪物的水平输运中扮演重要角色,该输运作用的效率可用Ksm来表示。然而,现有的气候模式无法分辨亚中尺度过程,需要通过合理的参数化方案对Ksm进行刻画。当前由于缺...
台风引发的亚中尺度过程及其在冷尾迹温度恢复中的作用
2025-06-19(22)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发表题为 “Submesoscale Processes Triggered by Tropical Cyclones and Their Role in Temperature Recovery of Cold Wakes”(《台风引发的亚中尺度过程及其在冷尾迹温度恢复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亚中尺度过程在台风冷尾迹处普遍存在,揭示了其斜压不稳定与锋生的联合生成机制,指出亚中尺度垂向热通量在台风冷尾迹温度恢复中扮演重要角色。
学校在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4-05-14(10)次
近日,学校深海多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守德副教授、赵玮教授、田纪伟教授等科研人员在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南海背景内潮可以显著抑制台风强度的发展。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以“Ocean Internal Tides Suppress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海洋内潮抑制南海台风强度》)为题在线报道了该成果。
科研进展:内背风波破碎对深海远场混合的影响研究
2024-04-09(146)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期刊发表题为 “Influence of lee wave breaking on far-field mixing in the deep ocean” (《深海内背风波破碎对远场混合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非线性内背风波破碎可以激发近惯性内波,且近惯性内波向远场传播可以有效改变远场混合分布。成果由实验室科研博士后郑凯文为第一作者,张志伟教授为通讯作者等共同合作完成。
揭示南海深水区内孤立波的能量串级过程
2023-06-15(1102)次
近日,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期刊在线发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Energy Cascade from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to Turbulence via Near-N Wav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到湍流混合的能量串级过程:高频近局地浮频率内波》)。该成果基于短期潜标观测和理论模型开展了下凹型内孤立波能量串级研究,发现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内孤立波可将能量串级给近局地浮频率内波进而局地耗散,详细揭示了深水区内孤立波的能量串级过程,丰富了内孤立波耗散机理。研究成果由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青年学者张小将为第一作者,实验室赵玮教授为通讯作者,实验室多位成员参与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从现场观测角度揭示中尺度涡对近惯性内波传播的影响
2022-08-14(1367)次
研究团队首次在深海大洋冷-暖涡内开展了温/盐、流和湍流同步观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暖涡和冷涡均能促进风生近惯性能量下传,进一步驱动海洋内区的湍流跨等密度面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