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Z. *, & Wu, L. (2012). Long-term change of the Pacific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in SOD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17(C6).

››› 揭示了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季节变化的调制作用

            

基于海洋同化资料首次揭示了太平洋NEC分叉长期变化特征。发现NEC分叉点在过去60年存在向赤道方向移动的趋势,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指出这种长期变化特征与热带太平洋风应力旋度的变化紧密相关。我们进一步揭示了NEC分叉点季节振幅的长期变化受到其平均位置南移的调制作用,阐明了海洋层结的改变对NEC分叉季节振幅的影响,并推测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随着海洋层结的加强,NEC分叉季节振幅将会在今后几十年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该结论对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NEC分叉点南北摆动及低纬度西边界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上时,著名的ENSO研究专家Sang-Wook Yeh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该结论,推断NEC分叉南移所导致的黑潮向北输送暖水增多是上世纪末北太平洋气候转型的一种可能机制基于该研究工作,我被Nature杂志邀请作为合著者对太平洋西边界流进行综述(Hu et al. 2015Nature),这是全球物理海洋领域科学家第一次在Nature杂志发表综述文章。该综述就是以太平洋南北赤道流分叉点的变化为主线展开系列论述的,重点阐述了全球变暖对太平洋西边界流的影响,其中本工作发现的有关太平洋分叉长期变化特征及机制被列为该综述的重要成果之一。

SODA2.2.4中上381m平均的NBL时间序列(蓝线)。红色点线分别表示1950–1969, 1970–19921993–2008三个时段的线性趋势,绿色点线表示1950–2008的整个时段的线性趋势。为了不与各个时期的线性趋势重合,我们人为地将整个趋势的值减掉。阴影区域表示线性趋势的95%置信区间。

图:(a)由SODA温盐通过WKB近似计算(蓝点)和1.5层数值模式(红点)得到的一阶斜压Rossby波相速度CR。其中直线表示CR在过去60年的线性趋势。由于CR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里我们只取10年平均后的CR值。(b)线性涡度方程得到的NBL的季节振幅随CR的变化。

图:NEC分叉长期变化机制示意图。



2012-JGR-Long-Term-NEC-Bifu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