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方向简介

热带三大洋对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相对贡献
2024-07-28(164)次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WNPAC)是在厄尔尼诺事件的成熟和衰退年间,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异常反气旋,它对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和降水有显著影响。学界以往研究提出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对WNPAC年际变化机制的假设和理论依据,但尚无有效方法来衡量各大洋的影响程度。针对这一问题,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董璐教授团队利用气候耦合模式CESM的三大洋“起搏器”(Pacemaker)试验,量化了三大洋对WNPAC年际变化的相对贡献,并验证了各大洋影响机制的重要性。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年际变率部分与ENSO的相互作用研究
2024-07-26(139)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Climate Dynamics期刊发表题为“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negative phase of interannual component of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La Niña”(《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年际变率部分的负位相与拉尼娜事件之间的正反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唐弘硕为第一作者,博士后张钰为通讯作者,实验室多位成员共同合作完成。
ENSO对北太平洋SST可预测性的不对称影响
2024-07-25(46)次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北太平洋SST有重要强迫作用。针对ENSO的不同阶段对SST可预测性的影响尚不清楚的问题,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平教授团队开展一系列研究,近日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ENSO的不同位相对北太平洋SST可预测期限有显著的不对称影响,其在拉尼娜时显著增长,而厄尔尼诺和中性位相时差别不大。
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降水日循环模拟中的关键作用
2024-07-24(43)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发表题为“Realistic precipitation diu rnal cycle in global 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s by resolving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降水日循环模拟中的关键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相比于使用对流参数化的CMIP6高低分辨率模式,关闭对流参数化的全球对流解析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观测中的降雨日循环,包括降雨峰值时间和振幅。这种模拟的改善与全球对流解析模式可以较好地刻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紧密相关。该成果由实验室在读硕士研究生宋劲妍为第一作者,宋丰飞教授为通讯作者,联合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完成。
前冬中纬度北大西洋和夏季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对中国北方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协同作用
2024-07-23(31)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极端天气和气候》)期刊发表题为“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preceding winter mid-latitude North Atlantic and summer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SST on summer extreme heat events in northern China”(《前冬中纬度北大西洋和夏季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对中国北方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协同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前冬中纬度北大西海表面温度(SST)正异常和夏季热带东印度洋SST负异常对增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显著协同作用,并从海-陆-气耦合桥视角阐释了协同作用的物理机制。该成果由实验室在读博士生王昊为第一作者,李建平教授...
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的重要影响
2024-07-18(91)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发表题为“Mesoscale Ocean–Atmosphere Coupling Effects on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中尺度海气耦合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黑潮延伸体区以海洋驱动大气为主的中尺度海气耦合对次海盆尺度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的关键作用及调控机理。该成果由实验室博士后于晶洁为第一作者,“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甘波澜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