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方向简介

李建平教授团队大气河系列文章荣获2024年“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荣誉
2024-09-11(216)次
2024年上半年,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平科研团队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期刊发表大气河研究的系列文章,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未来大气河的发生进行预报,并对未来情景下大气河降水进行误差校正,以此来改善大气河降水的预估。成果由李建平教授和海洋与大气学院“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赵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的团队合作完成。其中,题为“East Asia atmospheric river forecast with a deep learning method: GAN‐UNet”的论文,荣获2024年第一季度“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荣誉。
热带印度洋三极子显著影响青藏高原表面气温
2024-09-06(49)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Climate Dynamics期刊发表题为“Phys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ripole and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during boreal summer”(《热带印度洋三极子与青藏高原西部夏季表面气温的物理联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热带印度洋三极子对青藏高原西部夏季表面温度存在显著影响,并利用海-气耦合桥过程揭示了其内在物理机制。该成果由实验室/海洋与大气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朱勉为第一作者,“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李建平教授和海洋与大气学院张亚洲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
区分长江下游流域大气河与非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机制
2024-08-02(80)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Journal of Climate期刊发表题为“Distinguishing Extreme Precipitation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tmospheric Rivers and Nonatmospheric Rivers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区分长江下游流域大气河与非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高空急流的南北落区对决定长江下游与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AREP)和非大气河相关的极端降水(non-AREP)之间的主要动力学差异起着关键作用,强调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是长江下游大气河形成的重要水汽来源。成果由海洋与大气学院“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赵阳教授为第一作者,实验室“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李建平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科研...
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中尺度涡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4-07-30(10)次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海洋中尺度涡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成果以“A more quiescent deep ocean under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导致更加平静的深海大洋》)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 (《自然·气候变化》)期刊。
热带三大洋对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相对贡献
2024-07-28(217)次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WNPAC)是在厄尔尼诺事件的成熟和衰退年间,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异常反气旋,它对东亚地区的夏季风和降水有显著影响。学界以往研究提出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对WNPAC年际变化机制的假设和理论依据,但尚无有效方法来衡量各大洋的影响程度。针对这一问题,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董璐教授团队利用气候耦合模式CESM的三大洋“起搏器”(Pacemaker)试验,量化了三大洋对WNPAC年际变化的相对贡献,并验证了各大洋影响机制的重要性。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年际变率部分与ENSO的相互作用研究
2024-07-26(160)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Climate Dynamics期刊发表题为“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negative phase of interannual component of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La Niña”(《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年际变率部分的负位相与拉尼娜事件之间的正反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唐弘硕为第一作者,博士后张钰为通讯作者,实验室多位成员共同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