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Y., B. Wang*, Z. Chen*, X. Song, C. Dang, D. Sun, Y. Li, X. Ma and L. Wu, 2025: Drifting Air–Sea Interface Buoy (DrIB): A Practical Platform for Global Air–Sea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42(11), 1457–1468.
针对海气界面各热力与动力参量的现场观测,长期以来依赖锚系浮标与船载观测手段。前者具有完整的海气界面长期监测能力,但其定点锚系特性无法有效覆盖空间变率,尤其在恶劣海况下开展持续观测存在显著技术困难;后者因其机动性优势可开展大面或加密观测,但由于观测成本限制无法维持长期大范围观测能力。针对全球海气界面长期广域观测需求,研发了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Drifting air-sea interface buoy, DrIB)。DrIB作为锚系浮标的微缩版本,在保证平台稳定性与观测精度的前提下,以自由漂流的方式测量海表面气象参数与海表面温度,并通过卫星通讯实时回传观测数据。该型漂流浮标体积小、重量轻,且成本低廉,能够有效测量关键的海气变量,弥补了系泊浮标、漂流浮标及船载观测在空间样本量不足的缺陷。
DrIB由主浮体、桅杆及水下单元组成(图 2‑1)。其中主浮体直径约0.5m,可提供约30kg的储备浮力,内置控制系统、电源模块及海温传感器。桅杆长约3米,顶端搭载了Airmar超声风速站(观测高度3m)及温湿传感器(观测高度2.8m),用以观测矢量风速、气温、气压及湿度。水下单元包含垂直水帆与重力锚系,两者由6m长钢缆相连,其功能类似机械阻尼器,可扩大水下受力面积,通过反向应力减少DrIB的摆动,使其保持垂直方向。这种结构采用软硬连接,使整个系统更加稳定,避免受力不均导致过度倾斜。此外,特殊的软连接设计可以消除平台的固有频率,避免共振造成的结构损坏。历史浮标姿态数据显示,超过86%的最大俯仰角和横滚角都在30度以下,在传感器的操作范围内。传统漂流浮标具有较强的随流性,其轻质化设计及水帆结构保证其漂流轨迹符合表层(约15m)流场。DrIB则呈现较强随波性,水线稳定,保证了平台姿态及观测精度。
本文采用了在黑潮延伸体长期积累的DrIB数据资料,观测变量包括海表面温度及海面3m的风速、气温、气压及相对湿度,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

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的(a)示意图与(b)实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