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发表题为“Modulation of the interdecadal trend of glob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b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multiple ocean basins”(《多洋盆海表温度对全球地面气温年代际趋势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时期多洋盆海温(SST)对全球地面气温(SAT)年代际趋势变化的影响,揭示了多洋盆SST的综合影响是1910-2012年全球SAT年代际趋势变化的关键原因。成果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徐一丹博士为第一作者,实验室“筑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李建平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

  在过去百年间,全球SAT在长期变暖趋势的基础上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给长期气候预测和适应策略带来了挑战。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两类多洋盆SST强迫模拟试验,系统量化了不同时期多洋盆SST对全球及区域气温的影响。研究针对六个洋盆:西太平洋(WP)、热带太平洋(TP)、北大西洋(NA)、北太平洋(NP)、印度洋(IO)和南大洋(SO),进行累加选定洋盆历史SST强迫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六洋盆的SST共同主导了1910年至1945年以及1975年至1998年全球加速升温时期的SAT整体升温过程。在1940年至1975年,IO、NA和WP的SST联合强迫作用是导致这一时期全球SAT呈现年代际降温趋势的主要原因。1998年至2012年则是由TP和NP的SST共同主导了全球SAT的年代际时空变化(图1)。此外,试验成功模拟了在全球SST强迫下的全球SAT年代际趋势,凸显了六个洋盆SST作为关键影响因子对1910–2012年全球SAT年代际趋势变化的联合作用(图2)。研究同时发现,六个洋盆在不同时期对区域气温的调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图3)。

图1. 模拟的地表气温(SAT)年代际趋势的空间分布:(a)、(b)为1940–1975年,(c)、(d)为1998–2012年。(a)和(c)分别显示由历史全球海表温度(SST)强迫试验模拟的SAT结果。(b)显示由北大西洋(NA)、西太平洋(WP)和印度洋(IO)SST强迫模拟结果累加得到的SAT。(d)显示由热带东太平洋(TP)和北太平洋(NP)SST强迫模拟结果累加得到的SAT。填色区域表示每十年的SAT变化趋势,单位为°C/10年。打点区域表示超过95%置信水平的区域。

图2. 多洋盆SST共同强迫对全球气温的影响。其中,红色、蓝色、绿色、黄色、洋红色和青色方框分别代表WP、TP、NA、NP、IO和SO。

图3. 四个时期内由六个洋盆SST强迫模拟驱动的区域SAT的年代际趋势。其中,Nor_AM和Sou_AM分别代表北美洲和南美洲。填色表示每十年SAT趋势,单位为°C/10年。

  该工作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将多洋盆SST的协同影响共同纳入考虑,对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影响全球气温变化、非线性作用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如农业规划、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缓策略(如海洋生态保护、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得到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共同资助。


文章引用:

XU Y. -D., J. -P. Li*, J. -X. Guo, J. Sun, S. Deng, H. -H. Fu, L. -N. Wang, and W. Xue, 2025: Modulation of the Interdecadal Tend of Glob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b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Multiple Ocean Basin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online, 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dbd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