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期刊发表题为“The Weakening and Poleward Migr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Front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Indian Countercurrent From 1980 to 2023” (《1980到2023年期间与南印度洋逆流有关的东南锋面向极地移动并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SEISAMW)对南印度洋逆流相关锋面的长期调节作用。成果由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梁伟豪为第一作者,许丽晓教授为通讯作者,联合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合作完成。

  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Southeast Indian Subantarctic Mode Water,简称SEISAMW)是形成于南极绕极流北侧的具有垂向均匀性质的水团,在热量、氧气和二氧化碳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储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EISAMW不仅能承载气候信号,其低位势涡度特征表明,当它进入副热带海区时会引起等密度面倾斜,进而通过热成风关系影响海洋表层逆流及相关锋面的强度。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理解SEISAMW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南印度洋动力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研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客观分析产品以及涡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数据发现,1980到2023年期间,SEISAMW呈现向极地移动并减弱的趋势(图1),这一变化导致与南印度洋逆流相关的东南锋面(Southeastern Front,简称SEF)同步向极地移动并减弱(图1)。研究指出,SEISAMW的向极移动主要受东南印度洋冬季深混合层(图2)和露头线向极移动的影响,其减弱则是因为冬季深混合层变浅(图2)抑制了模态水的生成。东南印度洋冬季深混合层及露头线的变化主要由西风带的向极移动驱动,其导致的异常Ekman热输运及淡水输运改变了海洋表层温度、盐度以及上层层结,从而影响SEISAMW的形成。南印度洋逆流和对应锋面的向极移动会对锋区上空的大气物理过程以及海洋内部的生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图1:年平均位势密度及其经向梯度(填色)的纬度-深度断面, 纬向平均范围:(a-b) 80°E-90°E, (c-d) 80°E-90°E, (e-f) 80°E-90°E。左(右)列为1980-1989(2014-2023)年平均的结果。黑色实线(红色虚线)表示1980-1989(2014-2023)年平均的位势密度。蓝色(粉色)虚线表示SEF在1980-1989(2014-2023)年平均的纬度位置。稀疏(密集)的黑点表示低位势涡度水团,位势涡度小于5.0×〖10 〗^-11  m ^-1  s ^-1  (3.0×〖10 〗^-11  m ^-1  s ^-1 )。

图2:南印度洋冬季深混合层深度(MLD)在(a)1980-1989和(b)2014-2023年的平均值以及(c)1980-2023年MLD变化的线性趋势。黑点表示通过95%的置信检验。黑色实线(绿色虚线)表示1980-1989 (2014-2023)年混合层北侧125米等值线。



文章引用:

LIANG W. -H., S. -Y. Ding, K. -Y. Wang, S. -M. Long, Q. -Y. Liu, Y. -S. Jin, and L. -X. Xu*, 2025: The Weakening and Poleward Migr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Front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Indian Countercurrent from 1980 to 202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30, e2024JC021961,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