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与高端装备研发
方向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组网观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8-09(10)次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海洋亚中尺度过程组网观测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研究首次基于学校自主研发建设的高分辨率潜标阵列和新一代干涉高度计卫星SWOT的联合观测,揭示了亚中尺度涡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证实了开阔大洋亚中尺度涡旋的广泛存在以及SWOT观测亚中尺度涡旋的潜力。
南海北部多尺度动力过程的水下滑翔机观测研究取得进展
2024-02-25(124)次
近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朝晖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Ocean Dynamics期刊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期刊发表了题为Submesoscale Variability on the Edge of Kuroshio-shed Edd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Observed by Underwater Gliders(《水下滑翔机观测的南海北部黑潮脱落涡旋边缘的亚中尺度变化》)和Estimating the Energy Flux of Internal Tid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Using Underwater Gliders(《利用水下滑翔机估计南海北部内潮能通量》)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针对南海北部丰富的中尺度涡、锋面、内波(内潮)等中小尺度过程的动力特征,利用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对该区域涡...
“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参与完成东印度洋科考任务
2022-01-28(810)次
近日,由物理海洋实验室“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孙秀军领衔的科研团队主持研发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搭载执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二期)”任务的“向阳红01”船在东印度洋87°E断面顺利布放,首次开展该海域跨赤道海气要素的观测,圆满完成观测任务并成功回收。 “黑珍珠”波浪滑翔器按照设定路径,由南向北穿越赤道,自主航行48天,累计航程1349公里,平均航速达到0.6节以上。在行进过程中,“黑珍珠”通过铱星通信将观测的海面风速、风向、气温、气压以及水面温度、浪高、浪向等数据每10分钟实时回传至岸基监控终端。 此次观测为热带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高频观测基础数据,再次展示了波浪滑翔器作...
南北极透明海洋科学和技术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2020-10-20(805)次
2020年9月28日,“雪龙2号”破冰船靠泊于上海长江口的极地码头,宣告为期76天的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圆满结束。物理海洋实验室成员王晓宇博士、海洋与大气学院博士后刘一林参与了本次科考任务,承担了北极环境调查中的冰下海洋长期自动观测、海雾走航探测以及冰站海冰(融池)光学观测任务。其中,所布放应用于冰下海洋长期自动观测的冰基海洋剖面浮标(英文简称DTOP)和应用于海雾观测的极区海雾光学探空仪,皆来自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透明海洋’技术创新工程”子项目“南北极透明海洋科学和技术体系构建(2018SDKJ0104)”的资助。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顺利完成菲律宾海与中国南海台风观测
2020-03-06(535)次
近日,由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孙秀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在菲律宾海以及中国南海完成了为期110天航程3884公里的连续航行,顺利结束海上试验任务,成功获取了“白鹿”、“玲玲”和“米娜”等3个台风期间的气象水文数据。
“透明海洋”观测体系建设跨越式推进——“两洋一海”观测网实现实时化
2019-10-10(386)次
中国海洋大学科考团队在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顺利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中纬度大型浮标观测系统,并成功完成深海潜标系统的实时化升级工作,标志着我校在“两洋一海”关键海区深海实时观测能力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