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流动力学

方向简介

阐明本世纪以来渤海悬浮物浓度急剧变化的调控机制

2022-03-17(467)次
成果进一步表明了渤海SSC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的空间和季节差异,并指出指出渤海SSC年代际变化的主要调控机制是渤海风速的变化,黄河入海输沙量减少的直接影响很小。

发现过去40年北太平洋副热带锋面向极移动且减弱

2022-03-09(469)次
研究揭示了黑潮延伸体-模态水-副热带逆流作为一个整体呈一致性变化的物理本质,对正确认识北太平洋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和大气中的重要物理学效应》出版发行

2022-02-24(707)次
  近日,由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我国极地海洋与气候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赵进平教授编著的《海洋和大气中的重要物理学效应》一书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物理海洋实验室Science发文揭秘黑潮加速新机制

2020-05-29(551)次
2020年5月29日,Science(《科学》)期刊以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题为 “Strengthening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by intensifying tropical cyclones”( 《热带气旋的增强使黑潮加速》)的文章。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张钰教授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实验室成员王伟教授及其他合著者合作完成。该成果首次揭示了台风通过影响海洋涡旋使黑潮加速,从而加剧气候变暖并最终进一步促进台风增强的正反馈机制。

首次发现大亚湾六分之一日分潮共振现象

2020-02-12(385)次
在对广东沿岸大亚湾的水动力调查中发现了六分之一日分潮的异常增长及半日潮周期内的双峰水位现象。科研团队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双峰水位现象产生的条件,认为大亚湾内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六分之一日分潮在湾内快速增长造成的。结合数值模拟与解析模型,我们发现这种增长主要是六分之一日分潮的1/4波长共振引起的。但是浅水分潮共振不同于天文分潮,前者还会受到浅水效应的影响,构成了海湾—陆架共振响应系统。非线性作用在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激发了六分之一日分潮,在浅水效应与共振响应的共同作用下,六分之一日分潮从陆架到海湾迅速增长,其振幅在湾顶已达到了与S2等天文分潮同量级的水平。受制于底摩擦影响,高频分潮共振产生的振幅增益要远小于天...

西北冰洋太平洋冬季水环流研究新进展

2020-02-12(392)次
太平洋冬季水流经楚科奇海进入西北冰洋,其在深海盆流动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利用15年的大范围观测数据对其多年变化进行研究,定量给出2002-2016年间太平洋冬季水的变厚、扩张以及其流动路径。依据观测数据给出在波弗特流涡区域太平洋冬季水总体积从2002-2006年间的3.48±0.04×1014 m3增加到了2011-2016年间的4.11±0.02×1014 m3(增加了约18%)。研究发现在加拿大海盆北部太平洋冬季水下界面的加深速率约是其上界面的两倍,这是由Ekman泵压和侧向输入的太平洋冬季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海盆北部的潜标数据显示在2003-2011年间太平洋冬季水下界面加深的70 m当中有43%的作用来自于侧向输入的太平洋冬季水。研究结果还揭示在波弗特流涡自旋加速和中心...